MENU
MENU
SNS

2021-07-05 14:27:09 《文化苦旅》(余秋雨)读书笔记

看到了本书,看到了许多关于余秋雨的争议,近些年争议渐淡,这里依旧只谈本书文章,不谈作者本人。

看了书我总要写读书笔记,之前是没有这个习惯的,后来再回想,觉得自己对整本书好像读过又好像没有,这种感觉很不好,像是做了个梦,梦醒之后,好像记得梦的内容又不记得,怅然若是,于是便开始写一些笔记,稍一翻看,便能回想起整篇文章。

网上能看到很多读书笔记,自己写自己看可能更顺手吧。

 

 

 

 

v2-2857faa7ef21b835957210c637a9c132_720w.jpg

 

 

 

 


印象中高中的时候曾读过一部分文化苦旅,为什么说是一部分?当时还小,心思还全在学习的课本上,这些书都是当做课外读物来读的,谁有一本什么书,大家会互相传看着去读,有的热门书籍还需要排队预定,谁先读谁后读,《文化苦旅》就是其中一本,于是我当时只读了一部分便传给了下一个同学。

这次我读的是新版编写,应该跟当时读的不是一个版本,但是开页一读熟悉感便扑面而来,十几年过去,仍然感受到,是的,这本书我曾读过。

为那些可怜女子立的贞洁牌坊,吴山庙的钟声,尼姑庵修建的学校,看守坟场的老信客,拜水都江堰,敦煌莫高窟,茫茫鸣沙中的月牙泉,上京龙泉府废井的冷眼,杭州宣言,苏东坡黄州突围,承德避暑山庄,流放宁古塔,没有留下什么的晋商,风雨天一阁,新加坡的墓地,中华文脉,以及一些人物谢晋,巴金,黄佐临,与余鸿文,徐扶明,曾远风,余颐贤的对话,对自己石一歌的自证,对中国文化的担忧,对母亲的悼词,最后祭笔。

一页页翻阅,一个个故事走过,像是自己也走了很远的路,见了很多的人,长了知识,增了见闻,很多关于古代的历史的知识原来自己都不曾知晓,信息茧房充斥周围,信息同质化严重,我们还是需要多读写纸质的书来静下心来,多读写古代的历史来明白文化的传承。


读都江堰知堵不如疏,顺应自然。

读道士塔,了解了关于莫高窟还有这样的故事,感叹于中华文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还能源远流长,我不知道对王圆篆报以怎么样的态度和感情,因为这只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还有数不胜数的宝贵的文化结晶因为王圆篆们消失在历史的风雨中,我们却不能阻止,只能在记忆中望着他们的背影,不住地呼喊。是啊,如果没有王圆篆将文物放出去,在那个炮火连天,不知文物珍贵的年代,那些宝贵的历史眼馋能不能保存下来是个问题,现在我们还能否知道当初历史的辉煌。就像流传的渤海国一样,没有了文字的记载,只能成为传说,存在于人们的口中。若没有真实的遗产留存,谁又能肯定当时如此灿烂的文明真实存在呢?

读杭州宣言,真正的向往这个城市,这个由钱镠主导,由白居易、苏东坡参加起草,由白娘娘从旁润饰,又由今天的建设者们接笔续写的城市。一个文明的城市,不仅要有发展的经济,美丽的环境,还需要历史人文的底蕴,支撑起城市的性格。我未曾到过,但之后一定要去看看,苏堤、西湖与断桥,在旁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思,感受历史传递出的地下天堂的富足,感受不称雄但百姓安居乐业的土地。

读黄州突围,感受苏东坡极胜之时跌入低谷,他是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自省。一段树木靠着瘿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晕纹取悦于人,其实他们拿来取悦于人的能力,正是他们的毛病所在。苏东坡自以为懂做官,策论,结果却绊倒在这无知的炫耀上。我们也需不断沉淀自己,不能不可因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苏东坡黄州突围感觉余秋雨更是像在借苏轼来说自己,他本人也有很多舆论风波,他的乌台诗案可看作“石一歌事件”,有人借诬陷扳倒他来使自己增重,他也成功突围,从悠悠众口中闯出来,写下了《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山居笔记》等。

读山庄背影,真的感受到了当时清朝前几代帝王的雄途大略,感叹其智力与体力,他们的大气魄,承认自己的不足,并竭力向汉族学习,这是进取之道。但是在清朝后期,他们洋洋得意于前朝的辉煌,不承认不了解历史的进步与发展,闭关锁国,导致了近代的屈辱历史。所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不断的进取之心很有必要。

读抱愧山西,感受到整个历史因为士农工商的地位排名,因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自命清高,我们对于晋商甚至是整个商人群体,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一笔。我们庞大的中华文化如此轻慢与自己相关的庞大财富,值得我们深深思考。说的简单一点,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点不与钱挂钩。我们在最求精神生活的前提是生活富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可动摇。

读风雨天一阁,真应了我上面说的一句话,“若没有真实的遗产留存,谁又能肯定当时如此灿烂的文明真实存在呢?”现在藏书阁只剩一坐楼阁,藏书全无,谁能知道当初里面的藏书到底有多少呢?于是,我再一次为中华文化感叹,中华文化多灾多难,我们要倍加珍惜。但没有一个民族的成长不经历风雨,有如此多的中华文化传承者,我们要更加自豪并努力成为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作者在鱼尾山屋总结了中华文化能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的原因,在他看来大致有五个:一是赖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赖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互相吞噬,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赖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赖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赖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这五点从不同维度概括,我不知道是否齐全或是非常重要的文明,但这确实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更加能明白中华文化。其他古文明也有字形传下来,通过那一个个古老的器物,但是没有人能真正解读了这个文字体系。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见形知义的文字传承。我们优美又古老的文字,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且深远,但是越来越少的想去看看世界而忽略了眼前的美,执着于西方的文化而忘记了自己的传统。中华文字,中华文化是传承下来了,文字、古文资料、含义、注释通过网络保存下来,但越来越少的人真正用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生命去体味这种美丽和深远。甚至连小区起个名字都要叫牛津花园,康桥乐园,没能建立起真正的对中华汉字,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自信感,感受这字与字之间的感情、温度和意境,忘记了我们最初学外语的目的是作为工具,反倒是照虎画猫。

所以我们要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真正的用心用情去体味,去感悟,不仅仅只是记载,不用因为近代以来中国的屈辱历史否定自己,而应真正用心去了解,肯定,坚持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真正从古文化中汲取营养,去粗取精,这样才是真正的传承。

为什么当时造反的领袖变成了现在的传媒达人,无法制裁?坚持依法治国,国不可一日无法。当所有人都参与其中,灭一人就是灭自己的一部分吗?所以留下来的还是这些人。不需要否认糟粕的存在,看到了指出来,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加优秀的文化。真诚的对待文化,真诚的对待自己的心。

 

 

 

 

v2-18a0b5fe46bc3e91d668d59afc6b8dde_720w.jpg

 

 

 

 

作者将体制比作一个城堡,自己打开城门出去,在城门关闭后,他的独立,他的醒目,无意之中都变成了对城内生态的嘲谑。他成为射箭的目标,活生生的靶子,因为城门已经关闭,射箭者没有后顾之忧。但是一个生态中需要一个不一样的情况来刺激多种情况的发生,一个小组讨论需要不同的看法来引起头脑风暴,而不是统一意见,一滩死水,那还有什么讨论的必要,同样文化生态需要不同的声音使得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怕,也不必怕,我自有我自己的信念来支撑自己走下去。

 

越读书越觉得自己需要读更多的书,至此结束,期待下一本。